吴说作者| Shulden
本期编辑| Colin Wu
5 月10 日,超级公链DFINITY 创始区块启动,其链上治理系统NNS(网路神经系统)开始释放ICP 代币。作为今年来最受期待的公链之一,Dfinity 承载着网路应用跑在区块链上的期许。
Dfinity 上线,ICP 释放随即被众多主流头部交易所上线。 ICP 的价格也不出意外的暴涨,助推Dfinity 整体市值突破800 亿美金,同时众多早期获得空投的社区成员纷纷暴富。
近期,随着ICP 投资者回归理性,叠加加密货币大盘的回调,6 月17 日数据显示Dfinity 市值7 天暴跌29.4%,是市场追踪网站CoinGecko 上所有主流加密货币中跌幅最大的。
Dfinity 创始人Dominic Williams 也非常自信,他批评了波卡和以太坊的二层扩展解决方案,认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脱节的用户体验。
Williams 认为二层节点会给以太坊用户带来摩擦点,让他们暴露在交易对手方的安全漏洞中,并强调了以太坊一半以上的节点由亚马逊网路服务托管。他谈到,
区块链不应该在亚马逊云端服务平台上运行,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窃取验证器密钥并做各种坏事。
对波卡即将推出的分片平行链生态系统,Williams 将其中继链比作为一个「中心化的收费中心」。
Williams 也谈到Dfinity 的不足。在2020 年12 月谨慎推出主网以来,Dfinity 一直没有被更广泛的加密货币社区和社交媒体上猖獗的FUD 所真正了解,他归咎其问题来源于项目糟糕的营销能力。
从Dfinity 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场景出发,Dfinity 自认为是「AWS + 以太坊」的综合体。那么参照AWS 和以太坊当前的市值,Dfinity 的130 亿美金市值那就是严重低估?或者说Dfinity 还远远未达到基于区块链的网路电脑(互联网计算机)这一定位的高度。
网路上有太多关于Dfinity 的基本面介绍,在此不做赘述。今天我们就简单剖析Dfinity 与网路电脑的差距,或者说Dfinity 未来要达到其定位的高度,获得更高市值与认可,无法绕开的几个关键点。
低成本获取更高性能的基础设施,支撑大规模应用流畅运行
网路应用一直绕不开储存、运算、频宽这3 大核心资源。 Dfinity 立志打造基于区块链的超级电脑,未来想让各种网路应用可以轻量化的运行在Dfinity 网络上,自然也需要依赖这3 大资源。
Dfinity 网络情况,目前节点机器数仅119 个
在Dfinity 网络中,由具有高性能内存与运算资源的伺服器作为容器,应用的代码直接运行在容器上,多个容器构成一个数据中心,然后通过NNS(网路神经系统)来管理这些容器和数据中心。
这一技术理念其本质其实是中心化的云端运算+治理系统+支付系统,通过治理系统程式运行状态更可信、更安全。那么问题来了,Dfinity 如何低成本获取高性能的云端运算资源?
据IDC 行业的报导,全球云端运算行业有大量伺服器闲置,这些过剩的运算、储存资源如果能被Dfinity 所用,而不用节点或数据中心运营商(矿工) 额外购置新的伺服器作为容器。这种基础设施的获取途径将助推Dfinity 走向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发展。
这里,由于共识机制以及经济模型的差异,Dfinity 采用了与Filecoin 不太一样的基础设施资源的获取方式。在Filecoin 的生态中,矿工既是储存空间和频宽的提供者,也是共识的维护者,矿工通过为了获取更多的出块奖励,需要不断提高储存资源的供给。
Dfinity 的共识是PoS,共识达成是依赖神经元(链上治理者)而不是数据中心,神经元才是矿工,数据中心只是资源提供者。数据中心收益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增发的ICP + 用户使用资源支付的cycle 或稳定币。这意味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将受到其收益的调节,这种调节机制有助于Dfinity 有序按需获取基础设施资源。
相比较于Filecoin 网络简单粗暴的获取大量闲置储存资源,Dfinity 显得更合理科学。
开发者生态建设,决定Dfinity 能走多远
公链的发展与网路应用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范式:网路应用基本由用户驱动,而公链则是由开发者驱动,这种模式可以分别从腾讯和以太坊的发展历程可以验证。
Dfinity 作为应用型公链,以太坊的发展之路有诸多借鉴支持。回顾以太坊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Cryptokitties 为代表的链游开发热、到以Uniswap 为代表的DeFi 应用热潮、以及当前已经涌现的NFT 热潮。各种类型应用走向火热,都伴随着开发者群体的规模扩大。开发者的不断聚集,使同类型应用的功能与体验不断升级,从而带动了大规模用户的涌入。
区块链应用相比较于传统网路应用的门槛与募资模式,也一定影响着Dfinity 应用开发路径:优先开发出币圈群体的产品。
面向Dfinity 网络,开发者需要精通Rust 语言或者Motoko 才能实现应用的部署。 Rust 语言作为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兴语言,在开发者圈使用度并不高,Motoko 语言作为知之更少。普及这两种语言以及降低基于Dfinity 构建应用的门槛,对Dfinity 而言,显得迫在眉睫。 Dfinity 基金会似乎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推出高达2.2 亿美金的开发者激励计划,试图通过重金打造其开发者生态。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未来可能可以看到一些以太坊或者币安智能链(BSC)上的应用将以另一种名称或形式跑在Dfinity 网络上,届时这些应用的性能与体验或许就能说明Dfinity 的价值。
基于Dfinity 开发的应用CanCan(去中心化Tiktok)
经济模型的平衡性与可持续性,充满变数与挑战
可以预见,Dfinity 未来将演变为一个电脑生态系统,经济模型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规模。在目前Dfinity 的经济模型设计中,存在多层Token 设计与角色设计:
1)ICP 作为结算工具与治理代币:
- 节点成为神经元(一种链上治理的角色)参与链上治理需要锁仓ICP 进行Staking,同时获得ICP 激励;
- ICP 本身有增发机制
- 容器资源使用者需要消耗ICP 兑换cycle 支付给资源提供者(ICP 兑换cycle 单向不可逆)
2)Cycle/稳定币作为资源消耗的支付媒介:支付资源的使用费
3)节点(运算资源提供方)、数据中心运营商(运算资源提供方)、神经元(链上治理者)、开发者、用户和投资者(持币用户)
多层Token 结构的设计,虽然能够有效降低ICP 价格巨额波动对资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在Dfinity 网络之间不同角色的作用和利益诉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打造自动调节机制有效的平衡各方利益诉求,以求生态系统的稳定,存在较大的难度。
以第一性原理出发,决定ICP 价格或者说Dfinity 市值的原动力还是在用户规模。只有一定规模的用户使用了Dfinity,才能为Dfinity 生态的长远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持续获取用户,才是决定生死的根本。
区块链行业的长久发展绝不是依靠发行多少种Token,圈入多少炒币用户来驱动。还需要涌现出更多类似于Dfinity 这种,弱化去中心化的概念,强化应用所需的基础设施的项目。
Dfinity 很近,网路电脑很远,Dfinity 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以上内容获合作伙伴火星财经授权节录及转载,原文链接 | 出处:吴说区块链)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意见,不代表区块客观点和立场,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作者及区块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篇文章Dfinity 市值何以暴跌29%?对比Filecoin、以太坊经济模型一探究竟最早出现于区块客。
内容搜集自网络,整理者:BTCover,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