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同人不同命,同「Decentralized」亦会不同命。 「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吸尽所有人的眼球,但「DePub」(Decentralized Publishing)却相当小众,关注度有限。
除非是「二世祖」(这个传统粤语快完全被「富二代」取代了,我趁机推广一下),资产是个人努力成果的增持,在意「资产增值」、「财务自由」乃人之常情,DeFi 获得广泛关注并无不妥,相反,是好事。我也每日使用DeFi,不是在吐糟,只是想指出「金钱」和「内容」在技术上而言都是「数据」,DeFi 和DePub 不过是把区块链应用在不同场景而已,而报导、历史、故事,对人类对世界跟资产同等重要,不应该被忽视。
终极难题:惯性和惰性
早前〈陈冠希教你内容备份五大难题〉 一文中,诱因、搜索、完整性、正确性几个难题,前面几篇文章或多或少都已回应,至于道德考量,在本地公民社会的层面,讽刺地被恶劣的社会环境解决了一大半,因为在当前的恶法下依然没有撤回言论的作者,几乎可以肯定是有意识选择留下来的公共议题,备份者不太需要像往常般顾虑作品的「被遗忘权」,不用生怕自己的备份有天会成为作者被告的证据。
反而,五大难题以外的终极难题,是公众对「无大台(去中心化)」出版以至任何「无大台」运作机制,缺乏重视和深刻理解,总是发生社会事件后才关心一下,然后迅速回到「大台(中央)」怀抱。
编者注:「无大台」意指,任何人不能要求他人服从自己,真正实现人人平等。
最明显的例子,要算是年初Facebook 修改Whatsapp 的隐私政策,触发港人群起移民至Signal,让我高兴了一小阵子,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后,Facebook 的所谓妥协不是「撤回」而是「暂缓」,已足以令顺民港人埋单,等到5 月重推政策,已经没人关注。很多我发给朋友的Signal 讯息,不再有反应,显然多数人已乖乖从Signal 回到脸书大家庭;至于MeWe,就更不用说。
类似的例子多不胜数,比如大台银行无理由冻结港人资产后,民间骂声不绝,但99.9% 个人和公司还是会继续使用,即使有加密货币货币(加密货币)这些另类选择,「电脑白痴」、「没空去学」、「太少人用」,三大理由足以成为继续「拥抱大台」的完美理由。
至于出版,当然也面对同一情况。 《香港电台》、香港《苹果日报》出事,大家都会非常关注,齐来备份,但只要稍微过一阵子,大部分还是会返回昔日的阅读、观看模式,只是看的再不是港台和苹果。假如我们没花足够努力从根本去改变,去防卫;只是心存侥幸,但求政权「网开一面」,类似事件必然重演。政权的网的确会开一面,却肯定不是公民社会想要的那一面。
昨日网路、今日区块链
友人常说我「虎爸」,说起无大台、资讯安全等议题时咄咄逼人,毫不体谅。对我来说,那会是一份表扬,我但愿那是事实,可惜事实却是我太佛系,虽然文章和分享做得不少,却没花上足够力气推广出去,改变别人,结果是接二连三——二、三早就不够形容——资产被无理由冻结等事件,全都帮不上忙。除了性格佛系,大概也因为本身做产品的我,会很同意「体验做得够简单、够易懂」是开发者的责任,也唯有这样,用户才会埋单。
话虽如此,对于DePub、DeFi 等新事物,普罗大众若只以完全成熟的大台生态作为基准,需要安装新工具就放弃,需要多点两下就开始嫌太麻烦,到头来吃亏的只会是自己。任何破坏性创新,初期总会比上一代产物难用和不便,就算YouTube 如此成熟,相对打开电视,依然多出一些点击一些学习,也就成了大台死忠不使用的理由。
网际网路刚起步时,上网除了又贵又慢,占着电话线连上网站后,别说是YouTube,当年网路服务远不及今时今日的百万分之一。很多人不知道,在我首次上网的1993 年之前,在网路上从事商业活动甚至是违法的。今天回看,荒谬绝伦。
当下的区块链和各种去中心化应用,正正处于九十年代网路的阶段,局内的深刻体会到博大精深,局外的只感神神秘秘,即使业者多使尽全力,相对打磨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旧秩序,难免显得不成熟,甚至惹来当前体制打压。
只要理解到网路如何走到今日,就知道历史的洪流终究阻挡不了。区块链必然会在全球广泛应用,早日克服惯性与惰性,一边「Unlearn」旧概念,一边学习新知识,除了提早把握先机,更重要的是,别让自己成为「死抱旧体制不放」的一分子。
# 文档根目录:ckxpress.com/on-inertia/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意见,不代表区块客观点和立场,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作者及区块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篇文章区块链社会学| 去中心化出版DePub :比起技术,惯性才是最大难题最早出现于区块客。
内容搜集自网络,整理者:BTCover,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