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说透「美国加密货币征税」:基建法案影响不大?
作者:Hegel
美国参议院这两天格外热闹,吵嚷不停。
他们在讨论《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该法案打算对加密货币领域征收280 亿美元税。
首先遭殃的,就是矿工和钱包商。加密货币业内的抗议声异常凶猛,FTX、Coinbase 的CEO 纷纷站出来发声,认为这会阻碍美国的金融创新。
为什么美国加密货币社群的反应那么激烈?参议员们争来争去到底在争什么?美国的这一新基建法案如果落地,到底会对加密货币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本文将会为你厘清这些问题,当然本文的重点是详解美国的加密货币税,相信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对美国的加密货币税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参议院风波:税收成焦点」
看懂这场风波,关键是看懂他们在争什么,为什么大家的反应都这么激烈。
首先,这个法案是拜登政府提出来的,全名《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目的就是通过向富人征税,满足未来美国庞大的基建资金需求,从而使美国的公路、交通、网路现代化。
加密货币投资回报丰厚,自然成为征税目标。
据《富比士》报导,白宫计划要花1 兆美元,所以会在未来十年向加密货币领域征收280 亿美元税收。那么,谁需要交这笔钱呢?正是各派别争论的核心——「经纪人」(broker)。
大家都同意,应该只有经纪人有纳税义务。那么问题来了:
谁是经纪人?挖矿的算吗?写代码的算吗?做钱包的算吗?做DEX 的算吗?
与其说是担心收不收税,不如说是担心将来到底会对加密货币投资者带来多大负担。美国开国元勋Benjamin Franklin 曾说过:「世界上唯有死亡和税收不可避免」
法案原文只说了「经纪人」,模糊不清,需要修正。于是,针对经纪人的范围,参议院分成了两大派:
一派是Warner-Sinema-Portman 修改意见,由Mark Warner、Krysten Sinema 和Rob Portman 提出,代表财政部,主张不对从事工作量证明和权益证明验证的矿工提出报税要求,但是软体开发者和DeFi 平台需要报税。
另一派是Wyden-Toomey-Lummis 修改意见,由Pat Toomey、Cynthia Lummis 和Ron Wyden 提出,和Warner 版的区别是,认为软体开发者、硬体制造商和矿工都需要豁免。
所以,这两派其实都是在为加密货币社群发声,只不过,Wyden 版本豁免范围更广,对技术开发者更为友好。
由于8 月10 日就是对法案本身进行投票的最后时刻,为了尽快讨论加密货币之外的其它内容,最后参议院在8 月8 日以68 票对29 票的压倒性优势投票通过了Warner-Sinema-Portman 版本修改意见。
另一派自然不甘心,Lummis 就表示,
我理解同事们的立场。但如果不改变法案条文,人们会很伤心。明天我还会继续加油,争取说服他们,尤其是Schumer,我们的这个版本其实值得再投一次。
而曾为拜登竞选总统捐款520 万美元的FTX 创始人Sam Bankman-Fried 认为,如果这项法案通过,许多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实体不得不离开美国,甚至会被迫「关门」。
不过,由于两派有核心共同利益,因此他们在8 月9 日达成了妥协,提交了民主党、共和党和财政部共同支援的一份修改意见。参议员Toomey 在8 月9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没有提过于激进的内容。」
这次妥协澄清了:经纪人,指的只是实施购买、销售或兑换数位资产行为的法人。
换句话说,负责验证交易的矿工,没有提供其他服务;销售硬软体钱包的,也只是生成私钥交给使用者,他们不用缴税了。
这次妥协,也得到了财政部长叶伦的支援,「这些进程很有意义,有助于打击加密货币市场的逃税行为。」
但是,会场上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
87 岁的参议员Richard Shelby 突然提出要增加500 亿美元军费开支。当然,这个提议被否决了。于是,Shelby 非常生气,表示今后其他人的所有提议,他都会投反对票。
于是,加密货币社群最后的妥协和游说,也宣告失败。
不管结果如何,美国加密货币从业者和投资者对税收的关心是一致的。而不同于各国投资者的一点是,美国对投资的税收要求更为繁杂,甚至会直接改变交易策略,如果没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是很容易招惹法律风险的。
另外,在讨论监管政策时,我们往往过度关注货币当局和证券当局,忘记了税务当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在所有监管机里,税务部门对投资者的了解是最透彻的,每笔盈亏都逃不掉追查,这是美联储和SEC 望尘莫及的。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美国人为什么这么担心加密货币税?
「哪些情况会被收税?」
美国国税局(IRS)是财政部的一部分。其实它早就盯上了加密货币,而且有系统完整的要求。
只要发生了应税事件(taxable event),你就要报税。报完税,就该交税了。所谓「应税事件」,就是指引来或实现了利润的情形。IRS 在2014 年第21 号通告中提出,以下是加密货币的「应税事件」:
1. 法币交易中,将加密货币换成法币
艾玛用1200 美元从Coinbase 买了2 枚以太币。几个月后,她把这2 枚以太币卖出去了,成交价1000 美元。
因为换回了法币,这个卖的过程就是「应税事件」。她需要在IRS 的表格里申报200 美元的资本损失。由于不是增益,这笔交易可以免税。
2. 币币交易
约翰用250 美元买了5 枚莱特币。持币几个月后,他用这5 枚莱特币买了0.5 枚以太币。当时,5 枚莱特币的市值已经涨到了400 美元。
这笔币币交易也是应税事件,IRS 会将其视为「资产处置」,处置完后有150 美元的资本增值,也需要报税。
3. 用加密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
泰勒有5 枚比特币,全都是在2014 年之前,以一枚100 美元的价格买入的。后来,泰勒用其中3 枚比特币买了辆特斯拉新车,价值51,000 美元。
对IRS 来说,这也算是应税事件,因为泰勒「处置」了比特币,才换来了特斯拉新车。整个过程产生了50,700 美元的资本增益。
4. 其它方式「获得」加密货币
杰克是名矿工。每天他都可以挖出0.5 枚比特币。他必须承认,每天获得的这0.5 枚比特币是笔「收入」,一旦卖出去,就实现了资本利得。
此外,如果是通过质押、硬分叉、奖励、工资收入等其他方式获得了加密货币,都算是这一类「应税事件」。不过,IRS 只对其中一小部分做了清晰的界定,大部分都还是灰色地带。
这次基础设施法案中的加密货币税收条款,争议最大的就是矿工等加密货币生态里不以交易为主的成员,到底有没有义务交税?
如果一定要收,这类「获得」的币怎么收税、收多少?显然,匆忙通过的法案,争议太多,必然会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加密货币交易都算「应税事件」。哪些情况下不用交呢?
1. 买币和持币
如果你只是買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货币貨幣,然後一直存在錢包裡,那你就不需要報稅,因為這時候還沒有實現任何資本利得或損失。 只有在賣的時候,才算得上「處置」,實現資本增益。
2. 在自己的錢包間轉帳
假如你有兩個錢包,在它們間轉帳也不算是「處置」加密货币資產。 轉完帳,你依然持有這些加密货币貨幣,因此這不算是「應稅事件」。 但是,硬分叉不算「轉帳」,只算另類的「獲得」。
當然,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新興的金融形態,比如 NFT、DeFi 需不需要交稅、怎麼交稅。 由於美國的稅收演算法十分複雜,我們將在下文介紹完收稅原理後再作介紹。
另外,大家可能會好奇美國的稅法會對國際層面產生什麼影響。 實際上,如果你在美國的身份是「居民外國人」(Resident Alien),也必須向美國交稅。
一個外國人即使未持有「綠卡」,只要於本年度在美國居留達 183 天; 或者本年度在美國居留至少 31 天,且在本年及上溯兩年的時間裡在美國累計居留達 183 天,也將被認定為外國居民。
即使不是「外國居民」,我們也應關注稅務監管政策,因為雖然現在很多國家都還沒有明確相關稅收政策,但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將出台類似措施,也是有可能的。
「怎麼算要交多少稅?」
由於各國稅收體系不同,因此直接對比各國稅率的辦法,對投資人而言不太科學。
要算清在美國炒幣交多少稅,只需兩步。 看完你就懂為什麼美國投資者這麼痛恨稅法了。
第一步:算資本利得
這裡有個很簡單的公式,雖然會計術語看上去有點複雜:
公允市場價值 – 成本基礎 = 資本利得或損失
公允市場價值(fair market value)就是一項資產在公開市場上的價格。 成本基礎(cost basis)代表購買財產所耗費用,包括交易費。
說白了,就是用賣價減去買價。 比如用 250 美元買了一枚萊特幣,成本基礎就是 250 美元。 成功賣出這枚萊特幣時收入 400 美元,這個成交價就是公允市場價值。 代入公式,得:400 – 250 = 150(美元),最後的正數代表資本收益。
當然,實際交易記錄會比這個例子複雜得多,但核心都是這個公式。
打個比方:小明人在美國,剛進幣圈,在 Coinbase 上留下了這樣的交易記錄:
2020 年 1 月 1 日,買入 1 枚比特幣,成交價 12000 美元。
2020 年 2 月 2 日,買入 1 枚比特幣,成交價 10000 美元。
2020 年 3 月 3 日,買入 1 枚比特幣,成交價 8000 美元。
2020 年 4 月 4 日,用 0.5 枚比特幣買入 8 枚以太坊。 此時 0.5 枚比特幣值 4000 美元。
由於買入持幣不算應稅事件,實際上我們只用考慮 4 月這筆交易的資本收益。
問題是:用 0.5 枚比特幣買 8 枚以太坊,成本基礎怎麼算?
首先,由於這 0.5 枚比特幣不是剛買的,所以不能直接用 4 月 4 日的市價來算賣比特幣的成本,這樣得出的資本增益會始終為 0。 按 IRS 規定,應當回到此前分別用不同價格買入的 3 枚比特幣裡,去找這 0 .5 枚比特幣的成本。
這種情況下,關鍵就在於判斷你是在處置這 3 個裡面的「哪個」比特幣。
會計稅務界有專門的決定資產售賣順序的方法,比如先進先出法(FIFO)和後進先出法(LIFO)。 一般採用的都是先進先出法,假設最先買入的資產是最先賣出的。
回到例子,賣出的 0.5 枚比特幣其實來自第一次購買的那 1 枚比特幣,這筆交易的成本基礎就是 0.5 枚比特幣*12000 美元/個=6000 美元。
由於這 0.5 枚比特幣的市值在 4 月 4 日已經跌到了 4000 美元,算下來我們反而要記成 2000 美元的資本損失(4000-6000=-2000)。
所以,這份報稅表交上去後,小明不用為 2020 年的這些交易交任何稅。 但即便這樣,這份表也必須交上去,裡面的數據也必須清清楚楚地列舉出來。
當然,如果是用後進先出法報稅,這筆交易資本利得(損失)就是 0。 美國的通用會計記帳準則(GAAP)允許公司任選先進先出、後進先出之中的一種記帳法,最後在報稅時必然會有差異。
第二步:查適用稅率
那麼,算出資本利得後,具體交多高的稅呢? 這就看你持有多久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稅級的基礎都是本報稅年度的全部交易的利得(損失)總和,而不是分別對某個幣或某筆交易,甚至也不是僅針對加密货币貨幣計算。
短期稅率:持有不足一年
「短期」指的是持有時長小於 12 個月。
舉個例子:如果你用 400 美元買了 1 枚以太坊,5 個月後以 600 美元價格賣出去了,那麼這 200 美元的資本收益就歸入「短期資本利得」門類。
短期資本利得不會得到任何特殊性稅務處理(Special Tax Treatment),直接按現有辦法徵收累進稅率。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投資者可能不太理解什麼是累進稅率。
舉個例子:通過短線投資,你獲得了 25000 美元的凈收益,也就是稅收公式裡的「資本利得(損失)」。 假設你只適用單身青年這一列稅率。 查表可知, 2.5 萬美元的利得對應 12% 的累進稅率。
這並不是說直接用 12% 去乘以 2.5 萬美元;而是說,從第 0 美元開始,到第一級的 9875 美元關口, 這 9875 美元全部適用第一級稅率 10%;從第 9876 美元開始,到利得最高值 2.5 萬美元,全部適用第二級稅率 12%。 所以,如圖所示,應交稅 = 10%*9875 + 12% *(25000-9875)=2802.5 美元。
長期稅率:持有超過一年
相應地,持幣時間超過 12 個月,就算是「長期資本利得」了。 政府為了鼓勵人們長期持有資產、而不是短期投機套利,就在稅收上推出了優惠政策。
這個力度是很大的:即使你屬於最高稅級,長期的資本利得稅也僅為 20%,短期的就要交 37%。
這就帶來了節稅的思路。 第一,既然是以公式右側的資本利得(損失)為基礎收稅,那就盡量降低利得金額,甚至是有意製造損失,誰讓「損失」不用交稅呢? 這就叫稅收損失收割(tax loss harvesting)。
表面上是虧了,實際上是降低了稅收成本,總體上的投資收益還是很可觀的。 國內的加密货币貨幣投資者習慣了看交易所給出的、不帶稅收的收益公式,可能還不太容易理解。
舉個例子:兩個美國人——山姆和雷切爾是好朋友,相約在某年某月某日比特幣市價 3000 美元時,各買入 0.25 枚比特幣。 山姆相信比特幣和去中心化理念,一直 HODL 不動;雷切爾是個聰明的女孩子,知道稅收損失收割的策略,所以在比特幣跌到 2000 美元的時候,先把 0.25 枚比特幣全部賣出去了,然後又用收到的 2000 美元以同樣價格買回來了 0.25 枚比特幣。
這就很有意思了:兩個人都不用為持有比特幣交稅,但雷切爾給自己爭取了 1000 美元的資本損失,這 1000 美元可以在最後匯總不同幣種收益的時候起關鍵作用。
假如兩個人都通過賣以太坊掙了 10000 美元,山姆因為沒有「損失」,需要為短線操作交 9875*10%+(10000-9875)*12%=1002.5 美元的稅,而雷切爾已經鎖定了最低稅級,只用為 9000 美元利得交稅,即 9000*10%=900 美元。 節下來的稅,可以用來買更多的幣。
即使沒有其他幣,只是在後來賣出了比特幣,雷切爾也能因為自賣自買的迷之操作提高自己的稅後投資收益。
第二種策略,就是長期資本利得,把短期利率轉為長期利率。 在出售資產前,投資者需要仔細檢查投資組合,確定哪些適合長期持有,哪些適合現在賣出去。 這就需要有一定的策略了。
有些專業的加密货币貨幣稅收軟體可以自動評估,從而幫用戶獲取最高稅後利潤,長期可節省上萬美元。
總之,美國投資者的交易策略,和中國很不一樣。
「 IRS:我知道你的一切秘密 」
美國的稅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改寫了遊戲規則——不管是中心化還是去中心化金融,都要老老實實交代自己做了什麼,都要把數據交給中心化的稅務機關和稅務、會計公司。
1. IRS 怎麼知道我交易過加密货币貨幣?
IRS 有很多辦法知道你在投資加密货币貨幣,而且看得出哪些收入沒有報稅。 最有力的就是 1099 報告系統。
主流交易所如 Coinbase、Gemini、Kraken 會把某些類型的交易活動報告給 IRS,體現在 1099-K 等表格中。
1099 系列表格的目的就是了解納稅人的「非雇傭性收入」。 年底,納稅人和 IRS 各有一份 1099 系列表格的副本。
如果交易所把 1099 表格交上去了,但 IRS 發現你沒有在報稅時提到加密货币貨幣收入,你的交易所帳戶就會被暫停,並收到一封自動發出的 CP2000 郵件,警告你還有應稅收入沒有申報,請儘快履行納稅義務。
除了 1099 系列表格,IRS 還會攜手專業的區塊鏈分析公司,如 Chainalysis,直接查鏈上交易記錄。
所以,查逃稅和洗錢,IRS 還是很有辦法的。
當然,IRS 權力太大了,必然引發爭議。 參議員 Wyden 之所以堅持不懈既要改法案原文,又不同意另一派的文本,就是因為如果對錢包服務商和礦工也要求報稅的話,所有使用者就毫無隱私可言,整個去中心化的金融科技就直接變成空談。
所以,8 月 9 日,他還在推特上期待妥協通過:
我並不認為現有的對加密货币貨幣條款的修改意見真的有那麼好,足以保護隱私安全。 但顯然,通過的版本也比原來的法案好多了。 多數黨領袖 Chuck Schumer 已經說了,他不會阻止全體一致的動議。
2. 如果不報稅,會發生什麼?
雖然報稅和交稅是分開的,但如果你故意不申報,就會被 IRS 認定為稅務欺詐。
懲罰措施包括對你提起刑事訴訟、監禁五年、罰款最高 25 萬美元等。
近兩年來,IRS 打擊加密货币稅收非法行為的力度很大。 IRS 已經送出了幾萬份警告函給 Coinbase 用戶,告訴他們已涉嫌「不正確」報稅。
IRS 還更新了美國所得稅表格 1040,其中包含一個所有美國納稅人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如果不正確回答,將涉嫌犯偽證罪:
在 2021 年期間,你有沒有收到、賣出、交換,或以其他方式處置某種虛擬貨幣,獲得利得?
這種嚴格審查加密货币資產的舉措透露出,有可能將來相關審計和刑事訴訟數量會持續上涨,因為加密货币貨幣越來越融入主流,監管會更嚴。
3. 如果「忘記」交稅了,怎麼辦?
可能你和周圍很多人一樣,有時候會「忘記」加密货币貨幣相關收入是要上稅的。 這時候也別緊張。 只需要填一張 1040X 修正表格就可以了。 主動誠實交代,總比到時候讓 IRS 找上門好。
4. IRS 要收幾張表?
90% 的投資者都是通過購買、出售的方式參與的,這類加密货币貨幣收入算作「資本利得」,對應前三種應稅事件。
如果是第四種應稅事件,就是「獲得」加密货币貨幣,例如收到工資、挖礦、質押或獲得貸款利息,這類收入就算做「普通收入」(ordinary income),有單獨的報稅要求,當然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
a. 資本利得稅
首先,實現的資本利得或損失要填在 8949 表格裡。 這張表用來申報加密货币資產的銷售、處置情況。 股票、債券等傳統資產也需要填在這張表裡。
填的時候,納稅人需要列舉所有交易、出售、處置加密货币貨幣的情況,包括獲得日期、交易日期、公允市場價值、成本基礎、資本收益(損失)。 最後,計算總收入和凈收益,在表格最下方填好。
b. 普通收入稅
如果是炒幣,只需要填上面的 8949 表格。 如果是「獲得」加密货币貨幣, 需要根據情況填 1040 系列中不同的表。
附表 C – 如果你以商業實體的名義獲得加密货币貨幣,例如獲得勞務報酬或挖礦,將視為自由職業收入,需要填附表 C。
附表 B – 如果在借貸平台獲得了存貸款利息,就需要填附表 B。
附表 1 – 如果你獲得的幣來自空投、硬分叉、工資等管道,就需要填附表 1,將其報為「其他類型收入」。
當然,對於不同的投資人,IRS 需要收幾張表,還是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目前 IRS 僅支援部分表格網路上填寫,大部分還需要納稅人手動填寫並郵寄過去。
「被粉碎的去中心化夢想」
可能還有人記得,今年 7 月底的時候,幣安加強了合規建設,而且還專門上線了報稅的 API。
官方公告表示,通過報稅工具 API,幣安使用者可以生成只讀的使用者交易歷史、資本收益及損失記錄,並發送至第三方報稅工具;還可以即時查看本地稅務要求。
這就帶來了一個新問題:技術這麼發達,為什麼 IRS 就不能直接找交易所要數據,自動導入呢? 為什麼還要投資者自己去填表交稅呢?
1. 為什麼交易所無法提供準確的稅務報表?
還記得計算應稅利得的公式嗎? 不管用哪種方法算,前提是有完整的交易記錄,可以支撐我們去算出每次「處置」加密货币貨幣資產時的成本基礎、公允市場價值和資本利得(損失)。 沒有完整的交易記錄,這些都無從談起。
但是,追蹤所有交易所、錢包和協定的交易情況及資本變動是很複雜的任務。
幣安、Coinbase 等交易所都很難直接提供準確的使用者稅務報告,這不是它們刻意逃避,而是由於加密货币貨幣有可轉移性。
用戶轉入轉出加密货币貨幣非常頻繁,所以交易所無法知道你最初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通過什麼方式,以多高成本基礎獲得的加密货币貨幣。 它們只能追蹤資產進入交易所之後的去向。
一旦你把幣轉進或轉出交易所,它們就無法準確給出公允市場價值和成本基礎這兩個變數的值,而這些都是報稅的時候必需的。
下圖來自 Coinbase,它們自己也承認,生成的使用者稅務報告在很多情況下都不會特別精準,比如:
· 使用者有在其他交易所買賣加密货币貨幣;
· 從一個非 Coinbase 的錢包裡發送或接收加密货币貨幣;
· 從包括 Coinbase Pro 在內的其他交易所發送或接收加密货币貨幣;
· 保存數位資產到外部存放裝置中;
· 參加 ICO;
· 曾經用過先進先出法之外的加密货币貨幣資本利得(損失)計算方法。
這就意味著至少三分之二的 Coinbase 使用者,也就是幾百萬人的稅務報告都不準確。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整合所有數據,包括買入、賣出、空投、分叉、鑄幣、互換、獲贈等,把它們放到同一個地方,這樣才能建立「完整」的交易歷史記錄。 這樣算出來的公允市場價值、成本基礎和資本利得(損失)才是可靠的。
要這麼做,使用者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手工整理每次的交易記錄,複製貼上交易所和錢包數據; 二是自動化這一過程,把工作交給加密货币稅收軟體。
這其實就催生了一個新的產業——第三方報稅工具。
顯然,IRS 的報稅機制,就決定了無論多麼去中心化的夢想,都會在稅務部門面前被粉碎。
2. 怎麼用 API 把交易記錄導入第三方平台?
這類軟體一般都可以通過使用者的 API 授權,直接讀取交易所、錢包、區塊鏈和 DeFi 協議的數據,從而生成基於多平台交易歷史記錄的稅務報告。
加密货币貨幣稅務平台的操作大體相似:
a. 在新增資料源時,選擇近幾年自己用過的所有交易所、錢包和相關平台。
b. 上傳交易記錄。 通過交易所 API 授權,或者上傳本地 CSV 數據,都可以獲取到自己的交易所賬戶資訊。 但是連接的時間會比較長,幣安最新推出的稅務 API 也需要半小時以上才能完成數據對接。
c. 再點下滑鼠,就生成稅務報告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 API 僅幫你完成了報稅的第一步。 有了報告,還需要聯繫稅務專家,或者用 TurboTax、TaxAct 之類的報稅軟體輔助完成填表。 填完紙質表,再郵寄給 IRS。
當然,報稅和交稅的分離,是美國國情下的特殊體制。 交稅就很簡單了,可以用轉帳卡、信用卡、手機交稅軟體、線下櫃檯辦理等不同手段。
3. 新金融業態怎麼收稅?
回到文章開頭大家關心的問題:NFT、DeFi、空投等,現在要交稅嗎?
答:最好交,但也不一定必須交。 因為美國國會現在還在爭論,IRS 也沒辦法一次兼顧這麼多業態。
注:下文會提到「確認」(recognize)收入和「實現」(realize)收入兩個詞,概念不同。 在美國稅法中,確認收入就是確認「獲得」了一筆財富,對應應稅事件的第四類。 如果沒有賣出資產,「確認」的收入只算是成本基礎,不算是公允市場價值或資本利得。
a. 挖礦
這部分是目前參議院爭議的焦點,未來不排除進一步修改的可能。 目前 IRS 採用的策略是:1. 對業餘挖礦和專職挖礦區別處理;2. 既收個人所得稅,又收資本利得稅。
如果是專業挖礦,就需要填 1040 系列的附表 C,登記為商業實體。 即使只有一個人,也算是「自由職業」,需要填表。
如果是業餘挖礦,需要填 1040 系列的附表 1,在第 21 行將挖礦收益申請為「其他收入」。 挖礦中的成本,例如電費、礦機費,要登記在同一系列的附表 A 上。
理論上講,礦工需要付雙重稅。 舉個例子:查理在 8 月 1 日挖了一枚比特幣,當時價格 40000 美元;後來以 42000 美元的價格賣出,就實現了 2000 美元利得,這部分應收資本利得稅;但也有人主張還要對最初的 40000 美元徵收普通收入稅。
挖礦畢竟不同於交易,因此目前還有很多灰色空間,礦工的稅收辦法在將來也勢必成為美國國會、行政機構和業內人士的討論焦點。
b. NFT
從稅務角度來看,NFT 和加密货币貨幣一樣,屬於財產。 因此,如果買了 NFT,不久之後又賣出去,產生了資本增益或損失,也應該在 IRS 的 8949 表格中申明。
c. 空投
IRS 在 2019 年第 24 號修訂檔中專門討論了空投和硬分叉問題。 就空投而言,由於獲得了新幣,因此從計入納稅人錢包的那一刻起,就算是「獲得」了這些幣,但只算成本基礎。 也就是說,如果不賣空投的幣,就不用交稅。
舉個例子:
喬治在 2020 年 9 月收到了 Uniswap 空投的 400 個 UNI 代幣。 當時 UNI 的價格是每個 3.5 美元,所以獲得這些代幣的時候,就相當於收到了 1400 美元。 這 1400 美元就是他的成本基礎。
如果兩個月後,喬治賣掉這 400 個 UNI 並獲得了 2000 美元,就變成了應稅事件,實現了 600 美元的資本利得。
d. 硬分叉
發生硬分叉的時候,如果你通過兌換獲得了新的分叉幣,就要計入新的成本基礎。 如果沒有收到新的幣,就不用管。
舉個例子:
梅根在 2017 年 7 月持有 2.5 個比特幣,在 BCH 硬分叉後收到了 2.5 個 BCH。 這時候需要確認收入,以當時的公允市場價值(每個 500 美元)算,就確認了 1250 美元收入。 這 1250 美元就是 BCH 的成本基礎。 如果賣出去了,就要交稅。
e. 貸款利息
米切爾靠貸出加密货币貨幣獲利。 9 月份,通過出借 ETH,他掙了 0.2 ETH 的利息。 假設當時 0.2 ETH 值 120 美元,那他就算是確認了 120 美元的普通收入。
f. 保證金交易
BitMEX 之類的交易所極大推廣了保證金交易。 IRS 並沒有對保證金交易徵稅提出明確的指導檔,只能大致推測如下:
保證金交易就是從交易所融資交易,一段時間後還本付息。 保險起見,稅務公司建議將拆借來的資金視為自己的投資,然後根據保證金交易的收益或損失報資本利得稅。
g. 贈送加密货币貨幣
赠送不用交税,但有额度。每个朋友或家人收到的加密货币价值在1.5 万美元内,就不用交税。这也是一种节税的方法。
h. 捐赠加密货币
捐赠加密货币不用交税,只要受捐者是美国注册慈善机构就可以。捐赠金额超过500 美元,就必须填写8283 表格。捐出去的币可以减多少税,取决于你持有资产的时长。持有超过1 年,就可以对应减少应税年总收入(AIG),但最高也只能减少30%。持有不足1 年,可以减少最多50% 的应税年总收入。
总之,由于加密货币的生态远比股票、债券市场丰富,涉及了分叉、挖矿、钱包等全新技术,传统资产税收方法是否适用,甚至该不该交税,就自然成为各方博弈的焦点。
「何必悲观?」
对于美国的税收政策,很多人都倍感悲观,觉得这是继中国之后,加密货币社群面临的又一大监管重拳。
但是理性地看,这个法案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首先,基建法案不一定能在参议院通过;其次,即使通过,最坏的情况也是保留原文,模糊的「经纪人」界定完全可以在将来继续澄清; 再次,按美国制度,参议院通过后,还需众议院审议,而两院文本不一致的时候必须要专门的委员会再审议,最后才能交总统签字生效; 最后,总统本身也有否决权。
这次讨论,启动了整体生态各方的热情,让大家都以积极心态对待这一新生事物。至少通过这次美国参议院的争议,众多KOL 已经亮相发声,体现了去中心化社群的团结一致精神。民主党、共和党和财政部等有关人员,包括财政部长耶伦在内,能够很难得地达成共识,就已经是件好事了。
尽管对「经纪人」的定义分歧很大,但这种辩论是利大于弊的。通过各方会谈,我们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加密货币生态中技术方、交易方各自的角色和作用,从而把技术和金融创新推向新的高度。
对加密货币交易征税,本身就已在某种程度上宣布了这种技术和资产的合法性。厘清细节,更有利于这个圈子走向主流。技术本身也在发展时,政策一定会有宽限和延后,不用特别悲观。
总而言之,这个基建法案本身是否通过,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美国IRS 和各国的税务监管框架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使得行业朝更理性的方向前进。
(以上内容获合作伙伴火星财经授权节录及转载,原文链接 | 出处:深链财经 | 原文标题:《何必悲观? 万字长文说透美国加密货币税》)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意见,不代表区块客观点和立场,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作者及区块客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篇文章万字说透「美国加密货币征税」:基建法案影响不大?最早出现于区块客。
内容搜集自网络,整理者:BTCover,如若侵权请联系站长,会尽快删除。